改革是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
杨卫: 甘肃体育“三箭齐发”做强健身休闲产业
嘉宾简介
杨卫
甘肃省体育局局长。
体育局长的战术板(9)专访|甘肃体育“三箭齐发”做强体育产业
  打造以户外运动为重点,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业协同发展,体育与文化、旅游、养老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优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推行标准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法治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加快社会组织的全面参与。
杨卫:建设"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杨卫: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 提升核心竞争力
体育局长的战术板(10)图表|甘肃“三箭齐发”做强体育产业

  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甄馥睿)“坚持三苦,无私奉献,克服困难,争创一流”,在甘肃体育精神的引领下,甘肃体育结合实际,立足省情,在2017年将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华网体育联合新华网甘肃频道,独家对话甘肃省体育局局长杨卫。

  “体育局长的战术板”是新华网体育策划的一档融媒体访谈栏目,通过对话各地体育局长的方式,传递中国体育改革的能量,展现中国体育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

  新华网体育:今年是全运年,在这个全运周期,甘肃省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发展格局如何?目前甘肃省的备战情况如何?

  杨卫:甘肃竞技体育的发展,从小到大由弱渐强,铸造着几代体育人“坚持三苦,无私奉献,克服困难,争创一流”的甘肃体育精神,畅咏着“陇原铁骑”“食甘肃人民之禄,何以为报?”的朴实情怀。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深化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后备人才培养规律、运动项目训练竞赛规律的认识,不断优化项目结构和布局。继续改善体育基础设施和训练条件,不断提升集约化、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甘肃省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全省10所体育运动学校、5所重点业余体校、30多所少儿体校建设,创建188所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32所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57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15个国家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级、省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9个,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选拔出的高水平后备人才成为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源头。始终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科学训练”的原则,成为甘肃竞技体育保持实力的传家之宝。

  2011年、2012年、2013年在兰州国际马拉松、北京国际马拉松和第十二届全运会上,甘肃省运动员连续夺得马拉松比赛女子组冠军;在自由式摔跤、山地自行车、小轮车(BMX)、田径、曲棍球等项目的国际、国内比赛中都获得了优异成绩。2016年里约奥运会甘肃省有5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参赛。备战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甘肃省田径、自行车、摔跤、柔道、曲棍球等重点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射击、皮划艇、赛艇、拳击、跆拳道、武术等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努力攀升。

  新华网体育:今年全运会增设乒乓球、羽毛球、龙舟、攀岩以及轮滑等19个群众体育比赛项目,群众体育走上了竞技体育的舞台。甘肃省在群众体育方面发展情况如何?

  杨卫:甘肃地处西北腹地,经济欠发达,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自然条件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决定着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必须立足省情,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健身场地、活动、赛事、组织、机制和服务,创新发展,初步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近十年来,甘肃省以实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作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以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加强体育组织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创建体育品牌活动赛事为亮点,以特色体育民族体育为特点,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推动城乡体育协调健康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甘肃省每年累计开展规模性全民健身活动2500多次,参与人数近700万人次;全民健身工作实现“三纳入”,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从“十一五”末的26.4%提高到32.3%;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0.6%;体育社会组织逐步健全,省、市(州)、县(区)体育社团组织实现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达到4.7万人,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点发展到6171个。

  群众体育品牌赛事也形成新亮点,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汽车拉力赛、格萨尔赛马大会、金昌青少年生存训练营等体育赛事,先后被列入“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形成了独具甘肃特色的体育品牌。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在甘肃省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科学健身理念,在群众舞动的身姿中得到诠释。

  新华网体育: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工作特别是全民健身纳入到“大健康”的理念。在贯彻落实《纲要》方面甘肃省有什么具体思路和举措?

  杨卫:甘肃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健身设施服务、健身活动服务、健身组织服务、健身机制服务等方面已初显成效,极大地促进了甘肃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这样几点比较重要:

  第一:进一步优化政府主导作用。

  继续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的形成。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预算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同时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拓宽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的范围。

  第二: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行标准和指标体系。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评价考核机制,逐步形成客观公正、多方参与、激励先进的评价考核制度,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法治建设。

  通过各类体育法规、条例,对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方主体作出相应的基本规定,厘清体育行政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主体的职能定位与法律地位。

  第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覆盖。

  进一步改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城市的状况,增加向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倾斜力度。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区域均等覆盖和均衡发展,对于相对落后地区、民族地区等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适当倾斜,统筹兼顾不同人群对于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获取能力的实际差异,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第五:加快体育社会组织的全面参与。

  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发展,通过组建经营实体、建立培训基地、创建品牌赛事等方式,拉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合作,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常态化、规模化地开展体育公益活动。鼓励具有影响力且愿意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人士和机构参与体育社会组织。

  新华网体育:2016年,国家各部委联合密集发布了多项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文件,为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结合甘肃省的资源特色,甘肃省对体育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是怎样的?

  杨卫: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冬季寒冷漫长。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非常适宜开展各类户外体育活动、冰雪运动和航空体育活动。

  2006年,我们提出创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甘肃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资源,以体育场馆建设为基础,以创建体育品牌赛事为亮点,以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目标的特色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在体育产业的布局中,确立了以户外运动为重点,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协同发展,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上述发展思路既符合国家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也是结合实际,立足省情,本着投入小、见效快、可操作性强的原则下制定的。

  我们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构建“三大版块”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在兰州和河西地区,主要开展汽摩运动、冰雪运动、黄河漂流、徒步越野、航空运动等特色体育项目;二是在中部地区,主要开展山地自行车、赛马、登山、攀岩、拔河、龙舟等特色项目;三是在陇东陇南地区,主要开展红色旅游、户外垂钓、传统武术、崆峒休闲养生等特色项目。我们大力培育冰雪和航空体育产业,支持各地充分利用气候和地理条件,开展冰雪体育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全省各地利用民间资本已建成了15个以滑雪运动为主体的冬季体育项目活动基地。利用河西走廊独特的气流条件,建成了酒泉、嘉峪关滑翔基地,举办了一系列航空滑翔体育活动。目前,具有甘肃特色的“三大板块”户外运动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CopyRight ©2000-2017 sports.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体育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网体育频道
Copyright ©2017 sports.xinhuanet.com
0100301010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