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跳水师生情,搭建中马友谊桥——周希洋和她的马来西亚弟子们-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3 16:30:36
来源:新华网

唱响跳水师生情,搭建中马友谊桥——周希洋和她的马来西亚弟子们

字体: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周欣)“亲爱的老妈,给您补上好多年都没给您庆祝的母亲节,感恩有您的栽培,是我们的缘分和福气。祝您身体健康,开心快乐!”

  “亲爱的老爹,趁我们在一起,把所有节日都一起过,遇见您是我们的福气,现在我们是你们的依靠!”

  “您陪我长大,我陪您到老!”

  5月12日是母亲节,尚植、周希洋夫妇和马来西亚弟子们

  5月12日,78岁的跳水教练周希洋和先生尚植迎来了三位亲如闺女的马来西亚爱徒,他们笑着叫着、抱作一团,过了一个美好的母亲节,这个“五口之家”随后还结伴到威海旅行。

  今年,距离周希洋前往马来西亚执教正好30年,也是中马建交50周年。

  师生情胜似父母恩,体育情凝聚有心人,他们在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唱响了这首美妙动听的跳水人之歌。

  英雄出少年

  “我这一辈子几乎都是在和跳水打交道,不是自己跳水,就是在指导孩子们跳水。”

  周希洋可谓是中国跳水英雄出少年的“第一人”——1959年,14岁零两天、才从体操转行练习跳水一年多的她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没想到一飞冲天,夺得女子3米板冠军。

  周希洋在第一届全运会比赛时的英姿

  “1958年我13岁被选入北京跳水队,全家人都是懵懵的什么都不懂。我自己一个人坐电车到了天桥,然后不知道怎么走了,硬是拖着行李一路问人,找到了北京队所在的先农坛体育场。教练告诉我以后平时要住在队里不能回家,我哭了,我的跳水生涯就是在哭天抹泪中开始的。谁也没想到第二年我竟然获得了全运会冠军,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回想起当年的训练条件,只能用“艰苦”来形容,一年四季在陶然亭游泳场露天泳池训练,每次上课都冻得要命。“我年纪小,冻得直打哆嗦,别人都完成了训练计划,只有我一个人完不成,急得直哭。教练说,‘你一定要吃苦、刻苦’。从此我训练特别努力积极,总是第一个完成计划。”

  第一届全运会的比赛时间是在1959年9月至10月,给周希洋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特别冷”。“比赛池边生着炉子,运动员每一跳结束后就穿上军大衣烤火取暖,等待下一个动作。”

  当时的跳板就是木头板,每一块板的弹性都不一样。预赛跳4个动作,半决赛和决赛各跳3个动作,别看单个动作的难度不高,但是要适应木头板的弹性,且3场10跳后才能出结果,对运动员的动作稳定性要求非常高。

  “我的对手很多,年龄都比我大,尤其是广东选手非常有实力,此前拿过四五次全国冠军。全运会前我参加过一次比赛,以为自己有比赛经验了,表现得不慌不忙,从预赛到半决赛一路领先,决赛的3个动作有点难度,我并没有把握,但我想的就是动作要领,发挥得特别好。最后一个动作一入水,我就知道自己拿到第一了。”

  就这样,周希洋成为第一届全运会年龄最小的冠军,获得了很多荣誉,还有铺天盖地的报道,走到路上都会被人认出来。“后来我在马来西亚带队参加国际比赛时,还有当地华人拿出我在第一届全运会的报纸和杂志给我看。”周希洋说。

  马来西亚“拓荒”

  退役后,周希洋成为北京跳水队教练。1994年,她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作为1998年英联邦运动会的东道主,马来西亚提前几年从多个国家聘请各运动项目的教练员。那一年,周希洋被国家体委公派到马来西亚,开始了她长达22年的海外执教生涯。在此期间,还有多位中国跳水教练前往马来西亚执教。

  当教练们在吉隆坡集中报到后,马来西亚体育理事会分派他们到各州去选拔运动员,周希洋被分到霹雳州,那里只有一个跳水池,没有跳水运动员,也没有陆上训练场地和器材。

  国际泳联杂志对马来西亚备战1998年英联邦运动会培养跳水新人、兴建陆上场地进行了特别报道,图为周希洋和弟子们

  “我是‘开荒’,从零开始,没人找人,没场地建场地。霹雳州首府怡保的陆上场地是我画的设计图,自己去量尺寸,指导工人安装保护带等一点点修建起来。后来吉隆坡的国家队要建陆上场地,设计师也是先来参观霹雳州的场地才动工。”

  “没有跳水人才,我就壮着胆子去‘磕’华人学校,一个个说服校长,从适龄学生中初选体型、腿型、脚尖、膝盖适合跳水的孩子。从教游泳起步,从上百个孩子中筛选出几十人教跳水动作,再精选出有跳水潜力的孩子打磨,逐渐搭建起跳水人才梯队。这期间要获得孩子、家长和学校的理解和支持,非常艰难。”

  梁敏仪获得1995年亚太地区年龄组游泳跳水比赛冠军,图为周希洋和梁敏仪师徒在赛后合影

  半年后,周希洋带着6个精心打造的跳水幼苗前往吉隆坡国家集训队。此后在国家队的7年时间里,她率领队员参加各类国际比赛,在1995年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地区年龄组游泳跳水比赛中,弟子梁敏仪拿下马来西亚跳水国际赛事第一金。

  2002年,周希洋返回霹雳州继续“抓娃娃”“打地基”,从学校海选队员、教游泳、教跳水,日复一日……

  周希洋和她的马来西亚弟子们

  22年来,周希洋在荒芜的土地上播种跳水的种子,培育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她先后培养出六批马来西亚国字号选手,梁敏仪是第一批弟子中的佼佼者,张俊虹属于第二批,还有阿兹温、黎蓓怡、甘宁嘉、沙非、陈霆健等人,沙非如今是国家队男子跳板主力,很多弟子在退役后成为跳水教练。

  她教会游泳的孩子就更多了,走在街上或者超市里,经常有人过来打招呼:“周教练,我是您的学生。”而她完全认不出对方。

  “中国跳水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和拼搏才有了‘梦之队’的美名。在我的心目中,我是中国派到马来西亚的教练,我的言行举止代表国家形象。我事无巨细、不遗余力地完成工作和使命,在马来西亚普及和推广跳水,为世界跳水运动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作为中国跳水人最大的骄傲和荣誉。”周希洋说。

  师徒情深似海

  在马来西亚,梁敏仪堪称“跳水公主”,被周希洋挑中时只有10岁。她不仅斩获马来西亚跳水国际赛事第一金,还获得2002年和2006年两届亚运会女子双人3米板铜牌、2009年罗马游泳世锦赛女双10米台铜牌、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亚军、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军等荣誉,直到东京奥运会后才退役,如今是马来西亚国家队教练兼领队。

  2019年光州游泳世锦赛女子双人10米台比赛中,梁敏仪(左二)和搭档获得亚军,中国组合卢为和张家齐获得冠军

  梁敏仪在吉隆坡国家队训练期间,周希洋待她情同母女,吃、住、行、练几乎总是在一起,每逢周末就带她回自己的公寓,骑着自行车来去,后座上坐着慢慢长大的梁敏仪。

  “在我离开国家队后,梁敏仪有一段时间思想出现波动,回到霹雳州找我说不想练了。我做思想工作,和她家人商量,积极调整她的心态和技术状态,她后来回到国家队,在杨祝梁教练的精心指导下取得很多成绩,一直到36岁退役。”周希洋说。

  周希洋和张俊虹

  张俊虹是周希洋重返霹雳州后选拔出来的第二批弟子,练习跳水两年后首次参加马来西亚全国比赛就拿到女子1米板金牌,可惜因为比赛经验少,她在国际比赛的表现总是起伏不定,在国家队经常坐冷板凳,几度心灰意冷想要退役。“俊虹是个好苗子,我一直都看好她。遇到挫折时,我鼓励她‘坚持住,别放弃’,并从技术细节和心理方面多鼓励开导她。”

  在杨祝梁教练的指导下,张俊虹终于迎来巅峰时刻:斩获2010年广州亚运会女子1米板铜牌、2017年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女子10米台冠军,成为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世锦赛冠军的跳水运动员……

  尚植、周希洋夫妇和马来西亚弟子们在威海留念

  周希洋在海外执教期间,作为手球教练的丈夫尚植不但支持妻子的跳水事业,也曾经到马来西亚执教并带队参加东南亚运动会。夫妻俩有很多马来西亚弟子,他们被孩子们称为“老妈、老爹”,多年来始终保持联系。

  这次千里迢迢来中国“探亲”的是张俊虹、黎蓓怡和李妍乐。在弟子心目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我们能有现在的成就,你们有绝对的功劳,来自老妈老爹从小对我们的教诲。教跳水是其次,让我们懂得人情世故才是真。”

  尚植、周希洋夫妇和马来西亚弟子们张俊虹(前排左一)、黎蓓怡(前排右)和李妍乐在家中留念

  周希洋说:“是跳水,是事业,是缘分,造就了我的这段人生历程。我们只是中国海外教练的一个缩影,有幸作为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桥梁,留下历史印记。中马跳水人的友谊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纠错】 【责任编辑:贾紫来】